刚过去的周末,有几千位市民冒着炎热去到新田小磡村,为的就是参观信芯园的向日葵花海。在五月底及六月份接踵而来的黑雨和八号风球,使农夫梁日信的心血毁于一旦,大量向日葵花田严重水浸。大雨令夏造的向日葵提早开花,信哥没法赶及收割,信哥决定免费开放花田供市民观赏及购买。
信哥面对的情况其实不是单一事故,新界农作物被水浸破坏时有出现,上年度十月份一场黑雨也构成新田严重水浸,大家可能会心里嘀咕黑雨及风球是天灾,农夫就是靠山吃山、靠海吃海,因应大自然四季变化而种植,天灾造成的损失,也与人无尤,但持续水浸又真的只是天灾吗?笔者在周日参与了土地正义联盟在信芯园的导赏,对香港农业面对的困境有更深刻的了解,持续水浸其实因大量荒废了的农地被倒泥头,部份泥头流入水渠,做成渠道淤塞。
为何农地会荒废,然后被倒泥头,或改变用途成为货仓及停车场。就要从「生发案」说起,过往新界土地的用途可受地契规管,但八十年代初发生「生发案」,时任乡议局主席刘皇发旗下的「生发地产投资有限公司」申请在扫管笏一块农地摆放建筑钢条但被政府拒绝申请,生发上诉至英国枢密院,法院判政府败诉,称地契只是列出土地用途纪录,并非限制用途的条款。此后,地政总署无法再监管私人农地的用途,亦开启了农地发展成货仓的缺口。
其实政府于九十年代初修订《城规条例》,将条例适用范围扩展至新界乡郊已获《发展审批地区图》覆盖的地区,并赋予规划监督执法权利对涉嫌违例发展的人士采取执法行动,但在法定图则生效前的用途则属条例下的「现有用途」,可作保留,并不构成违例发展。故此,即使修订《城规条例》,部份农地改变用途并不违例。农地改变用途另一诱因就是政府未来大型发展蓝图,《香港2030+: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》其实就是新界最大型地产发展项目,地产商大量囤积农地等待政府收地。
面对以上提及的挑战,在香港务农殊不容易,根据渔农署网页数据,现时本港约有二千四百个农场,约四千三百个农民,可见仍有不少人仍坚持着。近年,其实也有不少人想投身农业,只是一地难求,再加上租地耕作也要面对随时被收地的风险,所有在农地投资的设施如去水系统便付诸流水。刚过去周末有参与土地正义联盟导赏的市民,听毕香港农业处境后,也很感慨,有市民也提出为帮助香港农业,还有甚么可以做?
笔者在阅读一本上年新发刊的农业杂志《种植香港》找到其中一样可以做的事,就是一起监察倒泥头,一同纪录及守护香港的农地,详情可参考「反转倒泥友」脸书专页。
•香港天主教正义和平委员会www.hkjp.org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