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旺角西洋菜街行人专用区(下称「菜街」)开放十八年,近年因噪音问题令周边居民和商户非常困扰。五月廿四日,油尖旺区议会以大比数投票通过「杀街」动议,运输署也确认八月四日正式「杀街」。「菜街」噪音问题固然令人讨厌,但笔者也在思考,政府当局执法不严是否导致了这乱象成因之一呢,令「霸位文化」、「斗大声」的问题出现?而如果我们因为「菜街」的劣质文化而支持「杀街」,是否也放弃了这个平民公共空间呢?「菜街」可以「劣币驱逐良币」,同样的情况会不会在香港其他公共空间出现?
十八年来,「菜街」曾在二○一○年、二○一二年及二○一四年多次因噪音问题缩短开放时间,但仍然每年上千宗噪音投诉,可是定罪寥寥可数。不少表演者都认为「霸位」文化严重,他们只会以物件或放一幅横额在地为记,结果大部份时间都是同一批表演者使用「菜街」,令其他表演者难以进场参与,可是当局对此一直缺乏监管。
虽然如此,除了唱歌外,「菜街」还有许多不同的表演,雕塑、街舞、跳绳、花式足球、摇摇、杂技、魔术等等皆有,而唱歌档,特别吸引许多中年人士听歌。笔者回想,在八九十年代,许多中式酒楼的下午茶时间都有「茶舞」时段,就是类似这种民歌演唱和中年人跳舞的娱乐场所,但近年许多酒楼都装修成西式化中产化,「绅士化」下令这些传统「茶舞」娱乐几近绝迹,街头的公共空间就成为了他们表演的场地。
事实上,香港除「菜街」外,有许多地方有表演者,尖沙咀文化中心是年轻歌手busker集中地、油麻地是粤曲居多,屯门公园、沙田中央公园等就和「菜街」类型相似,他们每一位,都是在找寻一个可以获得别人认同的平台。
我们说「菜街」是一个公共空间,正是相对于私有化后的商业空间,公共空间的使用不是为赚钱,而是可以民间决定空间用途,让公共空间可以推动多元文化,正如「菜街」让普罗韍民能够发挥自身的才艺,更催生了C AllStar、龙小菌等歌手,也有表达政治诉求和教会组织。
「劣币驱逐良币」的问题就见在深水埗夜墟地摊,上月遭食环署票控的七十九岁吴婆婆,就是当局加紧整治在公共空间的夜墟下的牺牲者。天主教社会训导认为人的尊严在基本经济收入外,还有发展的部份,而《八十周年》公函更提出「散心和文化设备」的重要性,「俾使人们得以逃避孤独而恢复与他人的弟兄关系。」(#11)若果当局再没有适当的街头表演发展或公共空间使用的政策,「劣币」易来,立场保守的区议员就可以借此要求取消公共空间,失去的却是属于大众的文化地方。
•香港天主教正义和平委员会 www.hkjp.org |